致敬榜样 卓越力量|王洪浪:雪域高原上的“追梦者”
来源:
作者:
日期:2025-05-09

榜样心语: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风风雨雨和辛勤付出,是与团队一起战天斗地丈量雪山的每一步脚印,是迎风踏雪对弈孤独的每一份坚守。带着这份荣誉和鞭策,我将继续信守初心、扎根高原,无畏艰险、团结奋斗,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大唐在藏的使命与担当。

祖国西南,在与珠峰大本营齐高的藏东高原,有这样一位“追梦者”,他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雪域高原清洁能源建设者的奋斗篇章。他就是西藏大唐国际怒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洪浪。

从革命老区江西到雪域高原西藏,从一线技术员到部门负责人,从项目总指挥到基层企业负责人,26年扎根水电及新能源项目建设,15年逐梦青藏高原……王洪浪通过跨项目、跨区域、跨专业历练成长,在实现能源报国理想的人生路上披荆斩棘,把自己对水电建设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西藏冰天雪地的坚定守护转化成源源不断送进千家万户的清洁电力。

2010年,怀揣着对西藏碧水蓝天、美丽神秘的无限憧憬,王洪浪积极响应集团公司援藏电力建设号召,毅然决然奔赴雪域高原,投身于集团公司“十二五”期间援助西藏无电地区水电帮扶项目——大唐波堆、汪排水电站的建设中,成为集团公司首批进藏开展水电项目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和“孤勇者”。

“一进西藏,首先考验我的便是高海拔环境和稀薄的空气。”这是从内地来到西藏的王洪浪面临的第一道难关。缺氧头晕、头痛脑胀,这些高原反应症状在进入工地后的第一时间就接踵而至,即便是吸氧也难以迅速缓解。回想起当年的经历,王洪浪心中不能平静。

初来之时,虽然心里已做好面对恶劣环境及气候的准备,但严峻的现实情况还是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大型设备及车辆的进场问题就是第一道坎。在波堆、汪排水电站施工过程中,王洪浪带领工程建设团队,努力克服高寒缺氧产生的种种不适,长期坚守在施工一线,利用在内地积累的丰富的水电工程建设经验,不断探索和总结高海拔水电站建设的施工管理经验,精心筹划施工进度计划,狠抓现场安全管理,改进现场施工管理方法措施,以坚韧不拔的“牦牛”韧劲和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确保施工安全稳步推进,最终提前完成水电站投产发电目标,点亮中国大唐在雪域高原的第一盏明灯,结束了西藏波密和八宿两县长期缺电的历史,为当地老百姓输送可靠稳定的电力资源。

高耸的风机塔筒与广袤的草原交相辉映,此时此刻,印有“中国大唐”LOGO的20台风机在蓝天白云下缓慢转动,随风起舞,源源不断的绿电从雪域高原之巅被送往千家万户,构成一幅壮丽的绿色发展图景。站在海拔5200米的大唐八宿风电场,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建设成果,王洪浪感慨万千。

2024年4月,受西藏公司党委委任,王洪浪从水电管理岗位奔赴到风电项目建设管理新的岗位,负责八宿风电场开发建设。大唐八宿100兆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是一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零”号工程。风电场址平均海拔5050米,风机机位最高海拔近5200米,在风场设计之初,就需要应对高海拔、缺氧、雷电、日照强等难题。从项目启动的那一刻起,与雪山为伴、与暴风雪为舞,作为项目总指挥,王洪浪带领团队开始风电建设新征程。

项目建设历程困难重重,首台机组如期吊装很不容易。不同于平原地区,天气对高原项目的进度影响很大。6月前,平均风速10米/秒以上,相当于五六级大风。进入9月底,气温又会骤降。最佳施工期,就6至9月这段时间。为抢抓风电建设窗口期,王洪浪靠前指挥,多次组织项目部各部门、分包队伍负责人、施工队班组长召开现场会。针对制约项目建设的问题,他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方案,加大设备和人力的投入,优化施工作业流程,带领400余名电力建设者轮班奋战在超高海拔空气稀薄地带,全力推进风机基础浇筑、吊装施工和机电安装作业,确保项目早日投产发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4年7月10日,这是让王洪浪和大唐八宿风电场参建职工永远铭记的日子——在海拔5200米的藏东南高原,随着6号风机叶轮组件与机舱精准对接,大唐八宿100兆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首台机组顺利完成吊装。3个月后的10月31日,八宿风电场20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创造了风电开发建设的新里程碑——已建成风电海拔最高、设备供货最远、建设速度最快新纪录,为超高海拔地区风电建设进行了有益的示范探索,打造了雪域高原清洁能源发展示范样板工程。

丰碑矗立,征程未止。在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王洪浪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奔波在清洁能源建设的战场上,跑出了大唐电力人的“西藏加速度”。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22 17:55:15